“长白山人参”产地优势概述

作为“百药之王”,人参以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特殊的医疗作用著称于世,在中医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人参主要出产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产于中国东北的叫“关东人参”或长白山人参、吉林人参;产于朝鲜、韩国的叫“高丽参”;产于美国北部和加拿大的叫“西洋参”,其皂苷种类和人参略有差异。韩国“高丽参”的栽培种植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韩国的锦山、扶余、忠南、庆北等地,人参产业在韩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被视为韩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国与韩国是世界主要的鲜参产出国,总产量占到世界总量的95%左右。但是,这其中以我国的人参产量为最,俗言道“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看吉林”,许多外国人不知道吉林省,但却知道吉林省的人参,人参已成为我省的一张特产名片。

我国有着悠久的人参文化,根据史料记载,我国是最早应用人参和最早有人参文字记载的国家。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首次将人参当成药物收入。在书中,人参被列为“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记载了113个药方,其中有21个方子用到了人参,这是首次对人参药用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首次对人参做了详细论述,认为人参能治男女虚症。人参由此身价百倍,在中原地带很快就被挖得绝种,只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还可找到。清朝乾隆皇帝将人参封为“仙丹”,还曾亲笔御书一首《咏人参》诗,诗云“性温生处喜偏寒,一穗垂如天竺丹。五叶三桠云吉拥,玉茎朱实露甘溥。地灵物产资阴骘,功著医经注大端。善补补人常受误,名言子产悟宽难”,写出了人参产地的重要性,展现了对人参的情有独钟。历代的《本草图经》《名医别录》等药理名著均收载了人参这一珍贵药材。

人参的栽培历史有1600余年,我国的规模化人参栽培最早始于我省的抚松地区,距今400余年。长白山人参的人工种植从移山参开始,即采挖野生人参时,取年限未足者,移种到野林或家园背阴处。其后发展成采种播种,延续至今。

在唐代,人参栽培技术就已经发展到较为完善的水平,发展到宋代,人参栽培已经形成了专门的技术,达到可以在相当大的面积上种植人参的水平。及至明代,发明了用人参种子繁殖的新方法,促成了人参栽培史上的一大进步,标志着人参栽培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清代,中国人参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在人参栽培业势不可挡的快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规模经营,出现了大面积栽培人参的“人参营”,至清代后期,秧参栽培方法相当先进,有些栽培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的人参,可分为园参、野山参和林下参三种。野山参是驰名中外的中药稀世珍品,其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具有滋补作用。由于其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极为特殊,加之生长缓慢、连年大量采挖,如今资源已极为稀少。林下参的生长环境与野山参相似,但种子与野山参不同,一般是由园参种子繁殖的。林下参是人工播种在山林中的,虽是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也易发生病虫害,存活率在千分之一至万分之几,加之能生长20年以上的林下参也是优胜劣汰,其抗病能力基本可以达到野山参的水平,故有专家认为,生长20年以上的林下参可以视作野山参。

人参的生长期缓慢,一般要6到9年时间,人参能长寿,但又不易长寿。如果违背自然规律,不遵守人参独特的自然生长环境要求,就无法得到高产优质的人参产品。它属于喜光而又忌直射光的耐阴植物,又是喜水怕涝的耐湿植物,喜欢生长在山峦东面缓坡林下,成熟于疏松肥沃的腐殖土中。每当旭日东升,阳光穿过林木的间隙,散射或直射在人参叶上,就能给予人参足够的光和热;每当山雨骤降时,缓坡的水积存不住,就可以起到天然抗涝的效果;每当久旱无雨、气温升高、大地龟裂时,疏松肥厚的腐殖土依然潮气蒸腾,供给人参根部水分,使它正常生长发育。但是,这种天然形成的理想环境毕竟不多,山参的种子又只能靠风、水、鸟、兽传播,没有任何人工选择余地,加上它的生长缓慢,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人参往往是“九死一生”。在这种情况下,一棵人参能生长百年以上确实不易。而人参生长的条件或环境一旦改变,就有可能导致人参的减产或质量下降,甚至毁灭性绝产。

同时,不同光照条件对人参质量的影响不可小觑。光照过强的话,会使植株中叶绿素受到破坏,光合作用受到影响,气孔关闭。光照会影响植物体内物质积累和代谢过程,影响植株形态。海拔高度对人参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参皂苷的积累上,研究表明,海拔高度在400米到950米之间时,比较适合人参生长,有利于人参皂苷的累积。

人参的栽培方法也与其他作物不同,种一次后,不能马上栽种,不同的地形和土壤,栽培出的人参品质也不会相同。所以,在人参的栽培中,选择适合其生长的土壤非常重要。适合人参的生长是沙质壤土,比如黑沙腐殖土、黄沙腐殖土、黄油沙土、沙壤土及活黄土等。在栽培人参之前的两年,需要在土壤里放入青草,反复地耕种,才能得到适合人参生长的土壤。还需要对特殊培植的参苗进行移植,绝不能使用化肥,同时要注意避光。

人参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形态特征,影响着它的药用价值。而人参根系随环境变异较大,具有较强可塑性,水分条件的变化常常会导致人参根系生长和分布的差异。土壤中的水分可影响营养物质的有效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参根系的生长发育,且直接影响到人参的最终产量。因此,适宜有效的土壤水分是获得优质高产人参的重要保障。

光照、水分、土壤……一株人参的长成,需要十分苛刻的外在环境条件。查阅相关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东北三省不同产区的鲜人参中,在非皂苷类成分的含量上,我省所产人参的淀粉、还原糖、可溶性糖、总糖含量普遍高于黑龙江、辽宁二省。其原因在于,我省东部的长白山地区,恰恰满足了人参生长所需的所有条件,成为人参的故里和福地。这里群山起伏,平均海拔在300米到700米之间,多山地,仅在山谷河川之间有少量冲击小平地,森林茂密,水资源充沛,其中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鸭江绿三江之源,降水丰沛。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燥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降温快霜来早,冬季漫长,严寒少雪,对一季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这里土地肥沃,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2%—3%,有的高达15%以上。这里水利资源丰富,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

古老而神奇的长白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物产,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区生态系统的典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利于人参的生长,长白山地带及三江(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一河(新开河)流域是世界盛产优质人参的最佳产区。以长白山巅的天池为主体,外延至周围原始森林,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湿润、温带山地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人参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条件。能长野山参的地方,就是能种出最好的人参的地方。长白山脉延伸的地区,南起辽宁宽甸,北至黑龙江伊春,是我国人参栽培的主产区,其中心产区就是我省的抚松、靖宇、长白、集安一带。我省人参主要分布于东部的延边、通化、白山和吉林4个地区,即敦化市、珲春市、和龙市、安图县、汪清县、抚松县、靖宇县、长白县、临江市、通化县、柳河县、梅河口市、集安市、蛟河市、桦甸市、磐石市、辉南县等十几个主产县(市)。

在唐代,人参就已是皇室的进贡之品,明朝永乐年后,太行山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破坏了山参生长的环境,使太行山脉的山参绝迹。于是,参商采购人参的目标转向山海关外。

长白山一带是我国满族发祥地,满语称人参为“奥尔厚达”“沃尔霍达”“奥汞达”“额尔赫多”或“窝尔霍达”,意思是“百草之王”。山海关外的女真族的经济生活之中,人参采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长白山地区被清廷封为禁区后,仍未能禁止采挖人参的活动,特别是康熙中期以后,大批山东、直隶等地破产农民入禁区采挖人参。采挖解禁后,入山采挖者更是络绎不绝。由于采挖过量,民国时期的山参出产量明显下降。在历史上,也发生过参土匮乏后,长白山参农到外地发展人参的经历,但是任何地方都不具备长白山区所拥有的参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移植人参到外地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采挖山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劳动。放山时通常是三五人为一组,或是由3人到11人临时组成1个放山集团。放山者之间感情深厚,亲如手足,生死与共,要一起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白天转山坡,钻树空子,越沟涉水,被草爬子等蚊虫叮咬,脚掌磨出血泡,身上被刺得伤痕累累。夜宿地要在深山老林之中,铺着松枝,盖着棉袄,进行露宿。放山也是一项冒险的事业,时常会遇到猛兽的侵袭,如果失群迷路,更有活活饿死在深山老林里的危险。

如今,随着大规模的人参栽培技术日趋发展,“放山”的故事口口相传,融入了长白山区的文化基因之中。长白山人参的品质,任何地方的人参都无法比拟。皂苷含量在5%以上,比国外所产人参都高。种植面积大,生产成本低,我省在人参研究领域拥有雄厚的实力,整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产业基础雄厚。传统人参产业的发展通常依托传统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承,应用的设备和技术都是传统经验积累的结果,而现代人参产业则是基于现代科技发展的高技术特征的新兴技术体系。传统人参产业以种植业为核心,并由种植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的发展,现代人参产业则以现代加工企业为核心、以现代加工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的发展。在种植技术和加工技艺的推陈出新之中,长白山人参的绿色健康品质,无疑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肯定。

随着社会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参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蕴含丰富意义的载体,其中凝聚着悠久的历史底蕴。长白山的人参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扩充之中,一些不适宜甚至阻碍人参产业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都得到了改进,清理了不利于发展的自身因素,同时也为人参产业的内部改革提供了依据,保留利于发展的因素,促进人参产业的延伸壮大。

从久远的历史传说,到如今的耀眼名片,“长白山人参”闪耀在世界人参市场之中,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