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医药高新区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记者从通化医药高新区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57.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4%,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6.1%,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1.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7%,地方级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7.2%……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如此高质、快速增长,得益于大力开展的“解放思想再深入、全面振兴新突破”教育实践活动。 

  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区上下以问题为导向,以聚力实施市委“十大行动、百项工程”为抓手,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主、增长为要,把握重点、创新思路,有力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正在加速壮大。 

  针对抓项目、抓实体经济破解发展速度不快的问题,高新区全面开展项目建设“三抓”“三早”百日会战行动,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保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严格落实“四类包保”项目推进机制,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压茬推进,今年确保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32个。集中力量抓前期,加快完善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流程,限期办结办好立项、规划、土地、环评、能评等手续,推动项目尽早开工。集中力量抓投产,针对今年开复工的重点项目逐个调度阻碍投产达效的主要问题,梳理汇总、建立台账,逐一落实、逐一破解,全力保障项目建设要素,帮助企业打通项目建设“最后一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新投产企业产能加速释放,东方红一期投产后,上半年实现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119.8%;通化建新科技有限公司二期项目投产后,与印尼企业签订8000万美元订单,与山东临沂亿晨镍铬合金公司签订6亿元人民币订单,上半年实现产值3亿元,同比增长141.4%;万通盛泰中标大安市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上半年实现产值4000万元,同比增长297.7%;鑫隆包装与万通、恒大等企业签订新订单,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42.7%。 

  为破解营商环境仍需提升的问题,高新区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行动,持续深化“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妈妈式”服务,认真落实全省组织开展的“服务企业周”活动,建立项目前期审批服务包保制度和“审批绿色通道”,所有新建、续建项目全部实行“网上办”和“不见面审批”,全力解决企业和投资者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开放水平不高的问题,高新区扎实推进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行动,重点突出医药健康创业园招商高地作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产业带动力强、填补产业短板的项目。今年上半年,投资1.3亿元的吉林恒诚现代物流及模块化建筑产业基地、投资5000万元的吉林省宝象全自动智能消杀设备制造、投资5000万元的吉林北国之村食品生产等22个项目已成功签约落地,协议总投资56.9亿元。同时,北京金田大健康产业园及大数据中心建设、国药集团第三方医疗器械物流平台、通化人参交易市场冷链物流建设等14个项目正在洽谈推进,计划投资17.1亿元。 

  此外,高新区扎实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行动,在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新增孵化企业31户,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吉林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与通化师范学院合作共建保健用品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成立特医食品研发中心。深入挖掘企业技术创新点,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新区上半年完成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应用19个,累计帮助企业新申请或获得各类知识产权38项。东方红西洋参、双正医疗等4个项目成功纳入省工信厅2020年“技术创新工程”重点推进名单。

来源:通化日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