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推进吉林人参高质量发展

  人参是中华药材宝库中的瑰宝,历经4000 多年的历史积淀,70余年的持续发展,吉林省人参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曲折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在壮大中增效,人参产业已成为吉林省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资源型优势产业,产量分别占全国和全世界的60%和40%,已基本形成“世界人参看中国,中国人参在吉林”的发展格局。

  多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参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明确了人参发展方向与目标,部署了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有力促进人参由土特产向深加工产品的转变,形成人参全产业链带动集群发展的格局。2020年以来,结合农业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按照“点、线、面”结合、人参全产业链功能有机衔接的布局要求,突出打造“六园、三片”的发展格局,重点支持建设人参产业标准化支撑体系、人参精深加工产业体系、长白山品牌营销体系和人参产业管控体系4大体系10个项目,计划三年总投资24.5783 亿元,成沿长白山脉南北拓展的人参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带,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贯通,有效带动农户参与人参产业发展,使人参种植农户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一、提升产业服务体系水平,打造标准化示范园区

  吉林省长白山区是世界最大的人参产区,为进一步完善人参标准化种植技术、服务等支撑体系,提升人参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长白山人参质量安全水平,重点建设“人参产业标准化支撑体系”。

  依托长白山人参种植联盟,建设人参“研产仓销”服务综合体项目,在抚松县搭建人参全产业链标准化服务支撑大平台,为种植户或合作社提供由技术研发服务到标准化生产方案定制服务,强化土壤改良专用生物菌肥菌剂及配套投入品等生产性全程服务,提升人参标准化加工、分拣、仓储服务、产销对接等全产业链综合服务。

  同时,吉林省积极推进人参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园区项目的建设,以敦化市为起点,统筹推进品种选育与示范、标准化种植技术集成、产地仓储加工等人参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通过建设人参标准化生产和良种繁育基地,辐射带动长白山北部片区全面提升人参产业标准化水平,目前已建成人参优质原料生产示范基地 3000 亩。

  随着产业集群项目的不断建设,参地管理水平和人参品质逐年提升,优质人参率全国领先。

  二、 聚力核心技术突破,升级人参精深加工产业体系

  为提升原料质量管控、拉伸精深加工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吉林省为人参产业集群的建设量身打造了“人参精深加工产业体系”,围绕食用人参精深加工产业、药用人参精深加工产业、化妆品人参精深加工产业、人参提取物精深加工产业、特色野山参精深加工产业五个方面建立联合体项目。

  ——食用人参精深加工产业联合体项目落户抚松县,通过利用项目组自有的专利技术,从人参茎叶中提纯分离的稀有人参皂苷单体,补齐食用人参精深加工的技术与产品短板;

  ——药用人参精深加工产业联合体项目落户柳河县,通过采用人参高端提取物研发技术,二次提取出人参皂苷 Re、Rg1、Rb1、Rb2;为抗癌药物、抑制肿瘤的药品等提供高品质基础原料;

  ——化妆品人参精深加工产业联合体项目落户集安市,以开发化妆品及人参健康食品固体制剂为主要任务,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人参提取物精深加工产业联合体项目落户靖宇县,以将传统的人参初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化为目的,积极开展人参有效成分提取及人参专利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目前初级加工日鲜参加工量达到 20 吨,建设人参原料生产基地 1943亩;

  ——特色野山参精深加工产业联合体项目落户柳河县,通过推动特色野山参研发与精深加工,实现野山参精深加工的特色打造,有效促进旅游全链条、全领域的协同开发。

  通过项目联合体的建立,长白山人参精深加工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充分延伸了加工产业链,为一二三产的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品牌营销+数字管控,助力三产升级

  为打造长白山人参品牌 ,更好地开拓市场,助力三产升级,推进产业集群的建设,吉林省推出“长白山品牌营销体系”,重点建设通化快大人参市场加工仓储营销一体化和延吉人参交易市场服务功能拓展融合两个项目,建设集人参仓储保鲜,人参烘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贸易流通等综合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人参交易市场,努力打造集人参种植、加工、销售、物流、文化、旅游及产品检测于一体的人参产业发展综合平台,辐射带动长白山北部片区人参营销与冷链物流产业链升级,在营销体系的指引下,当地人参产业有效拓展了市场营销渠道。

  此外,吉林省引入“人参产业管控体系”建设,积极建设“数字人参”项目,建设全省人参产业大数据中心,在全省人参主产县(市)建立人参产业的病虫害、市场、质量安全等各类预警与风险评估体系,提升全省人参产业的管控能力与效率。

  当前,吉林省在合理布局、强化优势集群作用、助推三产融合发展的同时,重视提升资金的带动能力,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项目的建设中,并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实施动态评估、强化政策保障等举措,主动压实责任,全面做好保障服务。未来,吉林省将着重强化跟踪服务、加强监督指导、规范资金使用、加强调度考核、坚持实施动态评估,全方位确保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

来源:吉林参茸办

通化市抓人参基础建设推特色品牌发展

  基地建设。积极推广人参栽培技术,推进通化市原料基地标准化建设;与吉林人参研究院沟通,调研“人参(西洋参)农田连作床土改良关键技术”、“人参农残快速检测关键技术”等相关科技成果;配合省参茸办开展“长白山人参”品牌原料基地认证工作,该市已有5户企业上报申请。

  品牌建设。目前,通化市农业重点项目发展服务中心已收集整理完成“通化西洋参”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所需材料,并向省市及国家相关部门提交申请,等待答辩;与各市县区(集安市、柳河县、通化县、辉南县、二道江区、东昌区)相关部门协调收集相关材料、信息,完成“通化人参”、“通化林下参”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生态原产地产品认证所需材料的收集、梳理工作。该中心开展“通农优品”商标申请工作(委托吉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为打造通化高质量特色农产品推介平台奠定基础。

  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国家级人参现货交易市场”落地通化,6月1日至2日,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国家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带领专家组到通化市开展了人参产业发展及市场建设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踏查了通化县快大人参交易市场,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通化市、通化县政府及通化快大人参市场和中国·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两大人参交易市场建设和未来规划等情况汇报。调研组对通化市人参产业发展及市场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建设的意见建议,农业农村部将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实地踏查,按程序开展国家通化人参市场认定工作。   

来源:通化市农业重点项目发展服务中心

通化市全力推进人参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借助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平台,以人参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相继落户通化市,有力推进了人参产业种植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产业集约化、品牌国际化、市场全球化,促进了人参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019年成立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人参产业)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关于人参的国家级标准创新基地。两年来,基地组建了由138名国内知名学者参与的专家委员会,构建国际领先的人参标准体系,提交3项ISO 人参国际标准申请,签署两项“人参国际标准研究”专项课题,制定一项“人参单体皂苷检验方法”国家标准,填补这一领域空白,支持和参与10项地方标准、50项团体标准和近百项企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签署“黑参”成果转化意向,申报39项相关发明专利,建设“人参辞海”网站,与通化师范学院联合成立国内唯一的“人参学院”,培养和组建一批人参标准化和产品开发人才队伍。

  吉林人参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总工程师曹志强告诉记者:“吉林省人参研究院作为创新基地的承担单位,充分利用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这一有利平台,让更多的人知道通化人参产业,了解通化人参产业,关注和关心通化人参产业,从而推进了通化人参产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创新基地的建设对提升通化人参产业在全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对规范和提升通化人参产品质量、积极打造通化人参品牌意义重大。”

  两年来,通化市人参相关企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百泉参业集团成功申请15公顷采伐迹地种参指标,“百泉一号”已成为通化地区代表性人参品种之一。“康老大”“伴元”两大品牌获得央视网商城优选品牌荣誉认证。通化快大人参交易市场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打造人参电子交易平台上,积极建设“电商大厦”,构建人参电子交易网络,促进人参电子商务规范发展。

  据统计,目前,通化市人参标准化种植率达到70%以上,非林地人参留存面积6.3万亩,林下参在山面积42.3万亩,鲜参年产量1.5万吨,培育“新开河一号”“汉参一号”“百泉一号”等7个人参新品种;开发涵盖食品、保健品、药品、化妆品、生物制品5大系列800多种人参产品;拥有“新开河”“益盛”“紫鑫”中国驰名商标3件,“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发展到117个;依托通化快大人参交易市场和中国·清河(澳洋)野山参国际交易中心两大人参市场,全力打造国家级人参交易中心;“中国·清河野山参节”“长白山人参美食大赛”“集安人参美食节”等节庆活动享誉全国。
  2020年,通化市人参产业总产值达285亿元,占全省人参产业产值50%以上,位居全国第一位。

来源:通化日报

清河镇夯实人参交易市场建设助力民营经济大发展

清河镇以人参为主导产业,2019年全镇鲜参产值达6.86亿元,占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5%。全镇从事人参种植、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达3326户,占全镇农户总数的64%。

清河镇于1996年开始建设人参交易市场,经过24年努力和2次转型扩建,清河人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人参市场交易额达到29亿元。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中国澳洋集团把握清河人参市场招商引资扩建市场的有利时机,投资5亿元建设了中国最大的野山参专业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09亩,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市场于2020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目前,清河镇有500余家商铺专业从事人参交易,从业人员达3500人以上。 

新市场落成交易环境持续改善,清河镇影响力越来越强,不断吸引全国各地客商来清河进行人参交易。目前,已有200余家商铺入驻新市场,随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还吸引了长春、沈阳、本溪等外地客商入驻,切实为民营经济大发展奠定了基础,预计2020年清河人参交易市场交易额将突破30亿元以上。 

作为全国最大的野山参专业交易市场,清河镇将举全镇之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经济参与人参交易市场发展创造更多机遇,把人参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使之成为振兴东北的发展引擎。(左胜杰)

鸭绿江畔“百草之王”的蝶变

凌晨两点半,42岁的参农牛利华就起床了,小心翼翼地收好人参,摸着夜色前往集安市清河镇野山参交易市场赶集。“凌晨三点就开市了,大家都为了赶早抢好参。”他说。

集安坐落于吉林省东南部,与朝鲜隔鸭绿江相望,“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资源禀赋使集安成为“百草之王”——人参的主要产区之一。这里出产的人参在古代被奉为御用贡品,集安因此有“国参故里”之称。

过去,毁林栽参的粗放式种植险些让这颗边陲“绿色明珠”失去光泽。如何在发展人参种植业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人参自然生长在山林里,对土壤和光照要求很高。”集安市人参研究所所长孙国刚介绍说,2006年,集安在全国率先破解了非林地栽参技术难题,通过农田肥力和酸碱度调节、选种培育、设置复式棚膜等方式把人参从林里“请”到了田里,解决了参、林争地的矛盾。

据统计,集安市现有人参留存面积16万余亩,其中林下参15万亩、非林地参1.6万亩、林地参0.02万亩,鲜参年产量约为5800吨,产值13.35亿元。随着人参产量的增加,集安人参产业从传统种植走向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道路。

目前,集安各类人参加工企业达到126家,开发出人参医药、人参食品保健品、人参化妆品等600余种产品,实现了人参根、茎、叶、花、果的全株开发利用。2019年,集安市人参全产业链产值达到68.45亿元。

瞅准了集安人参产业的巨大潜力,朱启标跟家人在1994年从广东搬到了集安,创办了一家人参加工厂。经过十多年的打拼,朱启标的生意蒸蒸日上,业务开始从人参初加工向精加工拓展。

“2017年,我们开始做人参萃取物化妆品,线下开美容体验店,线上多平台销售,产品一下子‘火’了。”朱启标说,下一步打算充分利用集安优质人参原产地的资源,开发更受市场欢迎的人参食品。

此外,集安市凭借特色品牌走“人参产业+文旅”的融合之路,设计推出人参宴、人参采挖之旅等文旅产品吸引游客,连续多年举办野山参节、人参美食节,打造清河人参特色小镇,从绿水青山中“挖”到了“金山银山”。

来源: 新华社

第五届上海野山参文化节暨中医优才论坛在沪举行

  近日,由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主办,上海上药神象健康药业有限公司等承办,第五届上海中药行业野山参文化节暨中医优才论坛也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论坛汇集了上海市药学会会长、上海市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等行业领导和专家学者,对人参的现代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也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行了深刻交流。

  11月22日,第五届上海中药行业野山参文化节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启幕。本届野山参文化节由上海中药行业协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主办,上海上药神象健康药业有限公司(下称:上药神象)等中医药企业承办。在野山参文化节开幕当天,中医优才论坛也适时举行。论坛汇集多位中医药行业领导、专家学者,对人参的现代化发展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了讨论和交流。与会嘉宾都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的活动交流,能够共同促进未来中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传承精华,百草之王,人参文化待发展

  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是文明遐迩的额“东北三宝”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滋补圣品。《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著名的中药学著作都对人参做了详细的记载。作为已经有3000余年采挖和食用历史的传统中药材,人参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论坛上,专家学者表示,作为防“未病”的中医药,更强调的是日常的预防和保健。在全面大健康的环境下,人参应该作为提升身体素质的保健药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传承百草之王的精华。在这个背景之下,人参的食用普及必不可少。而人参文化作为更深层次的内容载体,需要更多的行业从业者和中医药保健企业行动起来,共同发展。

  守匠创新,科技助力,人参研究渐成熟

  传统医学在当下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科技的助力。在传承传统医学匠心技艺的同时,融合现代化技术和标准规则,对传统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作为华东地区中医药保健品领导品牌的上药神象,早已走出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的道路。在论坛上,上药神象副总经理分享了近年来上药神象在人参研究道路上的进展和成效。

  发展人参及人参文化,首要便是打造道地人参药材。为了保证人参制品的质量,上药神象对十余个基地进行土壤、湿度等现代化科学研究,确立了最适宜人参的生长基地。同时,上药神象所创新研发的基地溯源系统,可以协助消费者了解人参的出产基地及生长状况。“一参一码”的现代化技术和规范化的质量体系,让上药神象所产出的人参质量有保障。

  此外,上药神象早在几年前便与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协会、第十人民医院、曙光医院、岳阳医院等进行合作。开展了人参的慢性病治疗等研究,并得出了一定结果,为人参的实际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在第八届上海中医药科技奖励大会暨上海市中医药学会2017年度工作总结会上,上药神象所参与并申报的野山参粉临床研究,获得了中医药科技二等奖。以现代化科技助力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传承,上药神象已经走出了创新传承之路。

  中医文化迈向世界 迎来发展大机遇

  随着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可中医药,并将其加入全球医学纲要之中。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已经进入到了振兴发展时期。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药文化,也亟待发扬光大。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需要所有人的坚持和传递。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正迈入文化自信之路。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载体,上海中药协会野山参文化节便是沪上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肯定了野山参文化节对人参及中医药文化传承上所做出的贡献。同时,也对历届野山参文化节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去糟取精,查漏补缺,为野山参文化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精彩的建议,也对中医药文化传承提出了更多实用且有效的新方法。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在扩大,行业也需快速行动,推动传统中医药与世界的融合。

  精彩的分享和圆桌讨论结束后,中医优才论坛落下了帷幕。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所发表的人参发展和中医药传统文化传承的精彩观点,也吸引行业关注的目光。中医学作为我国古代科学的瑰宝,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渐扩大。作为沪上国字号品牌,上药神象也希望借助更多活动及行业论坛的形式,向行业和市民百姓科普野山参,传承中医药文化,为发扬中国文化助力。

来源:新民网–企业资讯

野山参的药用价值有什么

野山参大家都是知道的,是一种特别名贵的药材,主要是一种野外可遇不可求的药材,素来以珍贵著称,而且对人的滋补作用是特别巨大,也是一种难得的药材,野山参主要是生长在乔木、杂草当中,也有在森林里面生长的,对于野山参的营养价值我们不用多说了,主要是通过下面的介绍来了解一下野山参的药用价值。

野山参的功效:

1、大补元气:适于元气虚脱症,症见面色苍白、心悸不安、虚汗不止、四肢不温、脉微欲绝。

2、补脾益肺:治疗脾肺气虚症。症见脾胃虚弱、食少便秘、倦怠无力、呕吐腹泻、舌淡脉缓、肺气不足、咳喘乏力、自汗脉虚、易感风寒。

3、生津止渴: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热伤气阴、身热烦渴、汗出体倦、脉大无力。

4、安神增智:主治气血不足引起的心神不安,失眠健忘。

5、抗癌作用:科学家发现野山参对多种癌症均有抑制作用,野山参破坏癌细胞的有效性达99.9%,其抑制率达48%。

野山参的作用:

1、野山参的最佳功效是能挽救虚脱,有“起死回生”之奇特效能。有补虚救脱、大补元气的功效,能强精健身,益寿延年。

2、随着医学的发展,野山参所具有的神奇疗效以及它的抗癌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中医治疗肿瘤的临床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处方都少不了这味珍贵药材。

3、野山参是参类中的上品,功力雄厚,是大补之物,特别适合年老体弱的人和糖尿病人,也适用于病后体虚的人和神经衰弱者。

4、有抗衰老、乌须发、壮腰膝、强视力、活血脉等功效。野山参性甘、微苦、微温、有补虚救脱、大补元气的功效,能强精健身,益寿延年。

通过上述的介绍,我们了解了野山参的药用价值,我们平时在通过野山参进行滋补的时候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出现熬夜的情况,特别是要吃吃辛辣类刺激的食物,积极的进行适当的户外体育运动,这样才能够让野山参的价值和效果发挥到最佳。

2019中国桓仁野山参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沈阳举行

   7月7日下午,桓仁满族自治县在沈阳举办“山参故里 印象桓仁” 2019 中国桓仁野山参文化旅游新闻发布会,全国 150家旅行社,新华网、凤凰网等15家媒体参加了本次发布会。

  此次活动由辽宁五女山旅游集团主办,旨在采取社会化、市场化原则,整合桓仁旅游要素,以挖掘、传承、弘扬本溪桓仁野山参文化,打造野山参文化旅游节城市品牌,提高桓仁野山参知名度为目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新闻发布会上,桓仁县介绍了2019 中国桓仁野山参文化旅游节的特色线路和优惠政策,并开启了本次旅游节的招募工作。据悉,“2019 中国桓仁野山参文化旅游节”将于7月19—20日在桓仁举行,届时,将为游客献上一场走进桓仁野山参文化的内涵之旅。

  新闻发布会上,辽宁五女山旅游集团还与参康源公司、鹤年堂、沈阳天天假期国际旅行社、沈阳教育旅行社等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协议,推动桓仁县旅游升级再发展。

来源: 本溪日报

野山参概述

  野生人参称“野山参”,是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在4000余年的药用保健历史进程中,因其物种珍惜名贵被誉为“关东三宝”之一;又因其具有起死回生、医治百病的作用被誉为“百药之首”,还因其物种的生命力极强,被誉为“百草之王”。

  1. 野山参产地:中国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俄罗斯

  2. 野山参分类

  1) 野山参:人工或自然播种,在原始森林中生长的参龄高于20年的人参;

  2) 移山参:将生长在田地4-5年的园参移栽到原始森林中的人参,再生长10余年的人参;

  3. 药理作用:

  1) 强心作用,抢救心源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增加心肌收缩力,起死回生;

  2) 大补元气,维持血压;

  3) 增强体力,強精益肾;

  4) 治疗癌症患者因放疗和化疗引起的免疫力低下等症状;

  5) 增强细胞活性,抑制衰老,延年益寿;

  6) 其他作用:补脾益肾,生津止渴,安神增智,提高视力,保肝护肝;

  4. 食用原则:

  1) 剂量小,每日1-1.5g;

  2) 持久,连续服用15天,停服3-7天,之后接着服用,李时珍说:人参久服可轻身延年。故宫博物馆藏《上用人参底薄》记载,乾隆皇帝从1797年12月1日至1799年1月3日在1年多时间内,共服用野山参359次,用四等野山参37两9钱,从未间断,乾隆皇帝X;

  3) 文火炖,温热吃,人参中皂甙类成分容易产生泡沫在沸水中溢出,炖煮时要注意;

  4) 因人而异,开始服用从少到多,逐渐服用,看自己体质是否适合。

  5. 食用方法

  1) 清炖服用。取1-1.5克野山参薄片,放入瓷碗内(或钢制电锅)加200毫升水,密封,放置于锅内蒸炖15-30分钟,早晚服用,一周一剂。“独参汤”有益气固脱功效,生命垂危病人,可用剂量较大的野山参炖汤,短时间就可以见效;

  2) 嚼食,野山参片1片0.5g,含于舌下,待滋味吸尽,然后嚼食,一日一次,7天一疗程,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停用3-5天后继续服用;

  3) 磨粉含服,每天0.2g;

  4) 泡水,泡酒饮用,炖煮食用;

  6. 可配餐食:野山参可以配合鸡肉、松茸、牛肉、黄芪、莲子、核桃、红枣、鱼、灵芝、牛鞭、鹿鞭、狗鞭等;

人参产地及分类

  人参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其中,吉林产的人参质量最好,称为道地药材“长白山人参”。

  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在《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的基础上,发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统一规范管理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为优质中药的原产地域种植和生产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律保障。吉林省被列为“人参原产地域保护”的14个县(市)有:抚松、长白、靖宇、临江、江源、通化、集安、辉南、安图、敦化、珲春、汪清、桦甸、蛟河。

  园参。人工栽培的人参称为园参,一般从播种到收货要经过4-8年。园参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和朝鲜。我国园参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吉林省为最多。

  野山参。自然环境下生长的人参称为野山参。野山参由于过度采挖和森林植被的破坏,现在只有我国长白山区、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区域的长白山区还有少量分布,日本、韩国基本绝迹。

  移山参。移栽在山林中具有野山参部分特征的人参称移山参。移山参在自然条件下生长多年,其外观性状、内在质量同自然生长的野山参基本没有差别,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已在广大人参产区推广。虽然目前移山参产量很小,但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野山参资源日渐枯竭的问题。

  西洋参。又叫花旗参、洋参、美国人参等,原产美国和加拿大,是和人参同科不同属的植物,其主要成分(人参皂苷、人参多肽、人参多糖、氨基酸等)和作用同人参也基本相同。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引种栽培,80年代初引种栽培获得成功,目前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北京等省市均有栽培。